两位美国总统似乎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存在分歧。拜登总统在战争爆发两年零九个月后,首次解禁导弹射程限制并开始供应杀伤人员地雷,而候任总统特朗普方面则对此强烈反对,甚至提及弹劾事宜。在距政权交接仅剩两个月的情况下,拜登的“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与特朗普的“孤立主义”路线正面冲突。部分分析认为,拜登阵营的这一举动可能是刻意要锁定局势,试图在交接前留下影响,以应对特朗普将经验不足的年轻而强硬派的忠诚人士安排至外交与安保核心职位所带来的不安感。

美国媒体此前报道称,拜登总统已同意解除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战术地对地导弹“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射程限制(最大射程300公里),这实际上等于允许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发动导弹攻击。紧接着,《华盛顿邮报》19日援引多名美国政府官员的消息报道称,拜登总统还批准向乌克兰提供杀伤人员地雷。
这两项措施都是拜登政府因担心战争升级而没有回应乌克兰的持续要求的问题。然而,现在这些尚未正式确认的敏感信息通过美国政府官员之口被接连曝光,白宫以及国务院、国防部对此未否认,反而流露出默认的态度。
特别是关于杀伤人员地雷的问题,拜登总统曾在两年前明确承诺“全面禁止在韩半岛以外地区使用”。如今,他推翻自己的立场,全力支持乌克兰军事行动,被解读为试图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前尽快改变战局,以便乌克兰能在停战或和平协议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拜登剩余任期内的最优策略”
专家们分析称这可能是拜登政府在剩余任期内所能采取的最佳措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朴元坤指出“即使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展开停战谈判,短期内也难以达成协议”,“如果乌克兰军队在美国军事支持下尽可能占领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地区,那么乌克兰在谈判中收回被占领土(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可能性会增加”。
实际上,ATACMS导弹和杀伤人员地雷都很可能被用于库尔斯克战役。这些武器可以有效遏制随着北韩军队介入而士气高涨的俄罗斯军队的攻势。

然而,在战场布设杀伤人员地雷虽可延缓俄军推进,但也可能导致该地区平民伤亡等人道主义问题。这也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国除韩半岛外极少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朴元坤教授分析道,“拜登政府一直以来强调裁军和‘价值外交’,但面对特朗普的卷土重来,显然变得急迫起来。他们可能认为为防止更严重的损害,有必要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让步”。换言之,标榜强调民主的价值观外交、站在反俄战线中心的拜登做出这一决定是为了巩固自己卸任前的“政绩”。
“愚蠢之举”与“可能导致弹劾的罪行”
然而,针对拜登总统在政权交接期间的这一“冒险”决策,批评之声不断出现。不少人认为,此举不仅可能引发未来围绕法律责任的争论,还将成为共和党掌控总统职位及参众两院后新的政治斗争议题。更为严峻的是,俄罗斯修改“核学说”,开放先发制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以及战争升级风险显著增加。
特朗普当选总统在竞选期间曾公开承诺,“(就职后)24小时内解决(乌克兰)战争”。眼下,特朗普阵营对拜登的强烈批评已铺天盖地。被提名为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众议员迈克·沃尔兹在18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事先未接到关于此类决策的任何通报。他批评道,“这是又向恶化局势的阶梯上爬了一步,没有人能预测事情将走向何方”。
被视为特朗普第二任期核心人物的长子小特朗普针对导弹射程限制解除一事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上发文称,“这简直是愚蠢的行为”,“军工复合体似乎想在我父亲促成和平并拯救生命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同样主张撤回驻外美军的特朗普强硬派盟友、前驻德国大使理查德·格雷内尔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没有人预料到拜登会在政权交接期间扩大乌克兰战争”,“这简直像是在开启一场全新的战争”。
共和党内部甚至已将此事提升到弹劾层面。共和党籍众议员托马斯·马西表示,“解除导弹射程限制是一项可以弹劾的罪行”,“拜登正在实施威胁所有美国公民生命的违宪战争行为”。
“从结果来看,未必对特朗普不利”
然而,有观点认为,“拜登的这一决定未必完全对特朗普不利”。特朗普一向以通过极限施压达成有利谈判结果著称。从这一角度看,拜登对俄罗斯的军事施压或许并非完全不符合特朗普的利益。一位要求匿名的外交消息人士指出,“特朗普在这一问题上出奇地低调,几乎没有发表明确立场”,“甚至让人怀疑,双方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提前进行了沟通,因为这对特朗普来说并非坏事”。
韩国世宗研究所所长金贤旭也分析称,“即便拜登并非有意,但从结果来看,这可能为特朗普在停战或和平协议谈判中扮演调解角色提供了良好契机。如果乌克兰能在特朗普上任前发动全面攻势,夺回部分领土,那么推动和平协议的可行性将大大提升,且无需对此持过于悲观的态度”。

<!-- 金相镇 记者 -->
译 | 李迅 校 | 李霖 责编 | 刘尚哲 查看其它新闻
#乌克兰战争
#俄乌战争
#拜登
<!--

<!-- 金相镇 记者 --
译 | 李迅 校 | 李霖 责任编辑 | 刘尚哲 查看其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