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月14日, “过着中国节,吃着外国菜。” “咚!”一声铜锣响,春节又来到。年关底下,海南人庞朝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年货,在他们家,年夜饭菜谱上的主角不是“饺子”。
搅生粉、倒板蓝根叶汁、入锅搅拌、起锅拌椰丝……当窗外不时传来喜庆热闹的鞭炮声,庞朝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着精致的点心,转眼功夫,一笼香喷喷的水晶糕就做好了。在庞朝民家的年夜饭桌上,“印尼糕点”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过着中国节,却吃着外国菜,为啥庞朝民家的年夜饭如此不一般?原来,庞朝民曾是一名来自印尼的归国华侨,归国后,这些华侨们的饮食习俗仍然保留着东南亚风味。在庞朝民居住的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里,聚集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
说起印尼归侨的历史,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东南亚部分国家出现大规模排华现象,大批华侨决定重返祖国,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归国路。他们从印尼滨港码头出发,历经3000多公里的颠簸,最终抵达香港九龙码头。
当归侨们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祖国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熟悉。此后的几十年,那些志愿回国的华侨们,见证了故乡从破旧的茅草屋变为崭新的小洋楼。而每一年的春节,他们都会在菜谱中加上一道侨居国的特色菜肴,来铭记那一段“山河破碎,去国怀乡”的岁月。(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