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6月3日,有一位老华侨,几十年来,他慷慨地倾千万家资,兴故土教育,还关心家乡新农村建设发展,为推动故乡建设默默作出自己卓越的贡献,倍受世人敬仰。他就是永怀“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常青树”这一份赤子情的印尼侨胞张清泉。
祖籍仙游盖尾镇的张清泉,他凭借吃苦耐劳、勇于闯荡的精神,从拾纸盒糊口起步,逐渐发展到经营造纸、房地产、医院和酒店等规模企业,并成功地走上跨国经营的路子。目前,他已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创办了3家大型酒店,而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泗水造纸厂,其产品更是畅销欧、美、亚各国。更令人钦佩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位有实力的海外企业家就以其远见卓识和赤子情怀,先后投巨资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创办造纸厂、海底世界等取得成功。
“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常青树。”这是在蕉风椰雨中闯荡半个多世纪的张清泉最爱念叨的一句话。受其父母爱国爱乡思想的影响,他始终忘不了故土美丽的兰溪蜚山和淳朴的父老乡亲,自1979年跟随父母返乡省亲后,他就深深沉醉于无限温馨的乡情之中,从此,担任印尼泗水仙溪福利基金会永远名誉会长的他,把对故土的满腔情怀化作捐教助学的动力。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张清泉就联络海外乡贤,多方筹资在全县18个乡镇的许多贫困村建设小学教学楼,合计110间,每年可使5500名少儿圆了入学梦,并向仙游华侨中学增建科学大楼。他独自捐资2600多万元,在园庄、枫亭等6个乡镇建立了三侨、九侨等24所“希望工程”学校,并斥资200多万元支持杉尾小学、昌山中学等6所中小学完善校舍。而令人感动的是,在捐建过程中,他宁愿自己少赚钱也要常回乡察看捐建情况。他常在捐建期间,几度返乡,每次一坐飞机回来,就不顾舟车劳顿,直奔学校忙活起来,定地点、定图纸、定造价、定工程质量、定竣工时间。张清泉说:“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马虎不得。”
为了激励更多的学子成才,1994年,张清泉还携手张天华等华侨,先后捐资百余万元在家乡创办杉尾昌山教育基金会。几年来,该基金会积极出资帮助杉尾小学、昌山中学等4所学校修建校门围墙,修缮危房,改造宿舍,扩大校园、教学楼等;还存入银行55万元作为永久性奖金,用于奖励两村学子和4所中小学教师。更难得的是,为了进一步扶持该基金会做好重教兴学公益事,2006年底,因倾千万家资在故乡创办18座小学教学楼、24所“希望工程”学校而获得“八闽慈善奖”的张清泉,听说基金会碰到资金难题后,立马决定独资创办张清泉教育基金会,继续按照原基金会奖教奖学标准实施奖励,以让这一村办基金会拥有不竭的资金来源。目前,该基金会已连续13届资助考进仙游一中、全国大学毕业生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者及贫困学子,累计发放奖金90多万元,其重教兴学之举促进两村优秀学子培养。截至目前,杉尾、昌山两村有17人考上研究生,其中5人是博士生;238人考上大学本科,还有288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学科竞赛奖。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人都是这么可爱的,我作为第二代华侨,无论何时,都要永远不忘本,自己带头并教育子女们多为家乡做贡献!” 对于自己的善举,张清泉总是这么说道。近几年来,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倾力支持。2004年6月,在张清泉的支持下,杉尾昌山教育基金会创办了乡村图书馆,共有500多平方米,主要为杉尾、昌山两村1万多村民及两村辖地的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的2000多位师生员工以及周边8个村村民和8所小学师生服务。经过4年多时间的不断发展及精心管理,至目前,馆藏各类图书达2.2万册,实现杉尾、昌山两村人均2册图书的目标,从而达到国际图联标准,为全省村级最大的一流图书馆,被当地村民和学生誉为“精神绿洲”。
多年来,关爱桑梓的张清泉还坚持每年携带子孙返乡谒祖,游览故乡的秀丽山水和人文景观,以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殷殷深情。就在去年元旦期间,他带着儿子虔诚地拜谒了始建于宋朝、福建省四大文庙之一的仙游文庙。拜谒期间,他获悉正在修复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藏经楼和重塑孔子及其他圣贤像的文庙急需海外游子捐资支持时,现场慷慨捐助10万元港币,以推动仙游县恢复文庙规模、重塑文庙形象。
恩泽好似源源清泉,滋润着故土的万千桃李。张清泉先生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省政府授予他“重教兴学”金质奖章和“文献奖章”,莆田市也授予他首批“荣誉市民”称号。
(雨林编辑, 来源:莆田文化网 陈国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