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一封侨批 一段微缩历史 “侨批背后的文化根源来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和平日报,2022年11月25日,“侨批背后的文化根源来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表示,正是因为重视亲情和家国同构的传统认知深入骨髓,广大海外华侨才会通过侨批侨汇,为民族独立、家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侨批能为研究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多元视角。”

虽然侨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收藏侨批的各大博物馆内一封封泛黄褶皱的纸页,依然能带领人们走进那段守候锦书鸿雁的岁月。不论是中秋时节那些跃然纸上的“均安”“至盼”和“祈勿慈念”,还是随批附带的中医药处方、药材药品和养生保健方法等,这些平实具体的文字一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有的侨批书法文字优美,有的侨批拥有专用信笺、信封,这些都能为文物焕发活力提供新思路。”宁一说,要让年轻人读懂侨批文化,需要更多的“打开方式”。博物馆可以集思广益,利用侨批的特点制成博物馆打卡印章、日历,复刻出年代感十足的信纸、笔记本等周边商品,打造出富有侨批风格的“手账”等系列文创。

“侨批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宁一表示,侨批行文中经常使用方言词汇、行书变体,有的内容甚至刻意避免让外人知晓,所以各大博物馆需要在侨批内容的整理和解读方面下功夫,挖掘出特定人物、家族、机构、地域等史实素材,把侨批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明晰、多元立体。宁一表示。

(雨林编辑,来源: 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