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2月24日,今年春节,在宾川县柳家湾华侨社区的一院落里,像往年一样,年逾70的印尼归侨张巧颜正召集亲友在家做小饼干,这是印尼归侨过年的风俗和传统。
张巧颜家所在的柳家湾华侨社区的住户大多都是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和侨眷。张巧颜一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印度尼西亚来到这里定居,那时她10岁,现在已70岁了,至于做小饼干,从小她就跟着家里的老人慢慢学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传统的“年味”都已经消失了,但是印尼小饼干从未缺席过张巧颜家的春节。张巧颜说,回国的时候还小,但那会就跟着家里的老人东摸西摸学会做了。一到过年大家就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做饼干。
在张巧颜家的小院里,几位阿姨正熟练的进行着小饼干的制作。蛋清淡黄分离、打蛋、揉面团,再将面团搓成小圆,放进铁盘里,嵌上瓜子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而每一种材料的用量对于张巧颜来说已然变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拿捏精准,总能把握最佳口感。
张巧颜介绍,小饼干的酥软,关键就在于蛋清和蛋白的比例,而且用打蛋器打成白色黏糊状加入适量面粉和黄油,搅拌均匀,这个时候,不需要静置,要马上开始制作小饼干。
从制作到烘烤出炉,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前者对制作者的经验有极高的要求,后者对烘烤时长、火候的掌握则需要十分精准。
“首先底火不能太大,上面的火也不能太大,底火和上火的火力基本上要一至,才不会焦。而底火也有它的讲究,底火上面还有沙子和石头,火不会直接上来,把沙子烧热后,温度慢慢上升,这样不然容易焦、或者不熟。”正在烤饼的李小明介绍。
至于一直用炉火烘烤,而不用烤箱,张巧颜有她们的坚持:“因为我觉得烤箱做出来的不好吃,还是要老手工老传统,这种吃起来也好吃,就喜欢这个味。”
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每个烤好的小饼干都色泽饱满、松软酥脆得恰到好处,不甜不腻香气四溢,而新鲜出炉的小饼干,此时此刻的酥脆口感绝对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不变的原料,传统的工艺,使得小饼干一直保持着归侨们最初的年味。亲朋好友、街坊邻里聚在一起,端着浓郁的咖啡,吃着香酥的小饼干,一个热闹幸福的新年开始了。
(雨林编辑,来源:大理电视台,徐晓霞 吴松江 何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