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我的老师李新云

我的老师李新云,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1970年1月至1974年4月在古浪三中任教,主要执教化学与政治课。

李老师,汉族,原籍广东新会。据李老师讲,他的祖父远在19世纪从广东漂洋过海来到印尼邦加岛,祖母是当地华侨。1934年2月,李老师出生在印度尼西亚邦加岛槟港,是第三代华侨。

李老师在印尼生活了18年,完成了小学与初中的学习。1951年7月,在他初中即将毕业时,便产生了回国的想法与愿望,并在同学的鼓励下进一步坚定了归国的决心与信心。1952年2月,他离开美丽富饶的印尼邦加岛回国,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回国以来,李老师始终没有忘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发奋图强”的自立誓言,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下放农村,无论是中学教书,还是大学任教,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都能严以律己,克己奉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全心全意报效祖国,先后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嘉奖和先进工作者。

回到祖国后,他先在广州华侨中学高一插班学习,1952年9月到大连中学高二插班学习直到高中毕业。1954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曾担任班长、团支书、化学系学生会副主席兼生活部部长。

1958年9月,李老师从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起来了为党和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科技大学期间,除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监委委员,教职工分团委书记等职。

1970年1月,正是北方的严冬季节,李老师夫妻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号召,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携带两个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地跟随北京医疗队来到大靖。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安置在大靖卫生院,李老师派到古浪三中教书,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他担任高中班的化学和政治课,从事雷管制作和地震预测预报等科学研究。同时还担任校革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和古浪三中首届高中班班主任。

我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教室的讲台上,那时他大约有37、8岁的样子,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浓眉大眼,风度翩翩,感到特别帅气绅士。他天庭饱满,颧骨隆起,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每个同学。李老师衣着整洁,得体大方,给人一种可敬可亲的感觉。他讲话声音宏亮,语调动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板书不看教案,授课通俗易懂,好像不是本地之师。他的音容相貌,言谈举止,似乎不像是国内生人。他爱好广泛,喜欢打球、下棋。

李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实验。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范,言传身教并重,坚持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每当李老师出差或到兰州开会,很多同学自愿到他家帮着担水扫院,制作煤球。

在教学工作中,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特别重视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他教学相长,躬行实践,力学笃行,与时俱进,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制造雷管,进行地震预测预报。

在实际生活中,他心系学生,爱生如子,关心同学的健康成长。当年在古浪三中读书的学生,大都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家庭贫穷,经济条件较差,当得知同学生活困难时,他就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那个年代,唯成分论的思想尚未肃清,一些家庭成分较高的学生思想比较悲观,当有同学产生自悲情绪的时候,李老师就同他们促膝谈心,耐心开导,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教育。李老师德高望重,平易近人,他无论在大学任教,还是在中学上课,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无论是富家儿女,还是农民子弟,他都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他无论在北京、兰州,还是在古浪、大靖,对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研制雷管和地震预测预报期间,总是不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观测与研究。

雷管研制,不仅是当时备战的需要,而且是一项科研项目,同时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安排李老师负责和建立雷管和炸药厂。制作雷管的药物是黑索金(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合成黑索金的化学原料是由六亚甲基四胺(甲醛)、氨水和浓硝酸进行反应组成。黑索金是烈性炸药,他的爆炸威力是TNT炸药的1.5倍。在合成过程中需要特别细心谨慎。雷管制作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且十分危险,特别是药物装管压缩的工序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进行雷管的爆炸威力试验,是制造雷管的关键环节,将雷管固定于3毫米厚的铁皮上,引爆雷管最后测定穿透铁皮的厚薄来决定雷管的爆炸威力。这是一项有生命危险的操作过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闪失。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处于安全考虑,李老师总是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整个过程由他一人操作完成。1973年夏季,李老师到兰州参加全省地震工作会议,把相关工作交给他的同事,那位老师在使用压塑机压榨雷管帽时因操作不慎发生爆炸事故,所幸只是炸伤了手指。

地震预测预报,是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对当地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河西走廊是地震区,在历史上,古浪附近曾就发生过极具毁灭性的8级强烈地震,城垣房屋全部倒塌,县城周围数十公里夷为废墟。

在武威地区地震办公室和武威地区地震台站的领导和支援下,由李老师负责在古浪三中建立业余地震预测预报科研小组和监测站。研究小组的预测预报手段,除了武威地震台支援的小型的地震仪之外,还有测试土地电、植物电、深井的水位和水中硝酸根离子等。根据发生异常变化的数据规律来预测和预报地震的位置和地震的震级。1973年,科研小组根据检测手段发生异常变化,预测出内蒙地区可能发生4级地震、张掖地区有3级地震,并向武威地震台站作了预报。报告取得相关部门肯定,说明这两次地震的预测、预报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地震科研小组,先后出席了西北地区五省地震工作会议,并被评为先进集体。这是全省唯一的业余地震科研小组出席全省专业的地震工作会议。

李老师在制造雷管和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成绩优异,事迹感人。1972年被评为古浪县先进工作者,并在古浪县大礼堂向全体代表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得到代表们广泛的赞扬。1973年再次被评为武威地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在武威召开的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1974年初,李老师接到甘肃省人事局的调令,赴甘肃工业大学任教。在甘工大期间,曾担任教研室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甘肃分会理事。1982年5月,李老师终于又回到首都北京,在北京工业大学继续任教。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的12年里,他始终没有辜负党和祖国人民的期望,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担任教研室主任等多项党政工作,用短短几年的时间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指导并培养了近10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都成为教授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李老师于1995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卫所合作承担并完成“九五”国家医学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氟高砷中毒防治研究”的专题项目“高氟地区饮水羟基磷灰石降氟剂”的研究。他撰写的《羟基磷灰石降氟剂合成方法降氟剂机理研究进展》的论文,在《卫生研究》专刊上发表,被列为国家核心优秀论文并获奖。同时被邀请参加三次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会和国内四次医学学术交流会。

今年七月,借古浪三中首届高中毕业5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李老师由儿子儿媳陪同再次来到阔别47年的大靖,实现了他多年想回三中走走看看的愿望。这次回到甘肃,他亲眼目睹了兰州、大靖的发展,看到了古浪三中的变化,参加了相关的庆祝活动与座谈,发表了许多感慨与见解,拜访了老同事与好朋友。这次故地重游,受到了三中领导和师生的热烈欢迎,得到了与会同学的爱戴与尊敬,许多同学争相与老师合影留念。

在李老师的职业生涯中,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古浪三中、甘肃工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他从事教育近40年,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李芳,古浪县横梁乡庄浪村人。1975年9月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读书,1979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终身从事林业高等教育。曾先后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委员、监察处处长、纪委副书记、机关党总支书记、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2011年6月退休。

(雨林编辑, 来源: 印尼视角/ 李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