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记忆甜如蜜-王金铭

和平日报, 2021年5月11日,王金铭,男,印尼归侨,现年68岁,曾任职于宁化泉上华侨农场,系41位印尼小英雄之一。

人生就像一条河,有干涸也有汛期,有曲折也有坦直。但幸好,它曾经以激情的节拍流淌过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别经年,景物变了,容颜变努了,不变的是我对家乡的眷恋。三明宁化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来到这里都感到无比亲切,无论我走多远,这里永远都是我的牵挂。

印尼41名华侨小英雄

我的祖籍在福建永春。但出生于印尼苏北省段卜干埠。父母系小商人,虽家中有12个仔女,但父母不放弃教育。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骨子里任然深爱着祖国。从小学到高中,父母一直让我在华侨学校就读。他们时常教育我们,我们是炎黄子孙,一定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我深受父母的影响,也深深地爱着祖国,希望学业有成以后回到中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考上棉兰华侨中学,高一还当选了学校上午班学生会理事、副主席。

那时政局不稳,到我高中三年级时,学校被关闭。当时大批亚齐省华侨被驱赶到棉兰市,当局不管死活,自生自灭,一批学生活跃份子,利用棉兰华侨中学有三层的学生宿舍以无家可归为名,占据宿舍和礼堂为由,就顺势安排难民们住满整个宿舍和礼堂,难侨们才有安息之地.。

为自愿回到祖国去做好准备。10月10日,军政当局利用检查卫生为名,强行将难民们在棉中宿舍草场,拍摄了污辱性照片,遭到在场学生骨干和难民们的反抗,他们却以刺杀当地军官为由,先后逮捕了8名及33名学生骨干和难侨家属。荷枪实弹被强解去棉兰基地司令部,用枪托,皮带拷打,拳打脚踢,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但是没有一个人动摇信念和立场。而是用生命和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维护了侨胞的正当权益。

我们被非法拘禁了40天,期间,我们与印尼军官斗智斗勇,在进行6天的绝食外,我们还联名给毛主席写致敬信。11名女青年自发绣制了有“毛主席万岁“五个金色大字的红旗。大家还一起动手制作了一个巨大五角星,中间贴作毛主席圆形浮雕像,四周簇拥着41颗小红星。而后,一起创作了歌曲《我们的誓言》,还集体创作了由我执笔的《“囚徒”之歌》和《我们不是犯人》等诗歌。

我们这些努力,引起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后经中国政府的反覆交涉,在国际与论的压力下,印尼当局被迫释放了我们。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此事,我们被称为“印尼41名华侨小英雄”。

获周总理接见

1966年11月18日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动员我父母随我一起回国,。一年前我家曾遭暴徒破坏,家里财物被抢劫一空,母亲半夜在睡梦中被暴徒强拉下床,事后才发现大腿骨折断,但她没有向我们呻痛过。一直到回国后,才受到政府关照,还安排到泉卅医院接受治疗。11月20日41名华侨青少年从狱中直接被押解到勿拉湾港,直奔光华轮。经历七天七夜的颠簸和一千多名自愿回国的华侨,回到亲人怀抱,终于从印尼回到祖国。

从广东湛江下船后,我和其他40位战友经过辗转奔波,于12月27日来到北京。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到北京。

我清楚记得,除了廖承志,林修德,姚仲明等负责人,更有一千五佰多名北京人民,夹到欢迎,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成为我一辈子的记忆。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万人聚会,欢迎我们和难侨代表。周恩耒总理亲切接见并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致表示,愿意到贫困山区接受再教育。这时周总理满怀激情地朗诵毛主席诗词,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时,我们便被“宁化”两字眼所吸引。纷纷表示,愿意到革命老区宁化去。最终我们被安置在宁化泉上华侨农场。

1967年4月3日,我和40位战友,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宁化,记得农场是一片荒山野岭,我们居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周围是黄泥路,一下雨整个路面全部是黄泥浆。我们第二天,即投入“深挖洞,广积粮"的归侨群体中,不怕苦和累,脏活,难活抢着干!从普通生产队员干起,几年来经过锻鍊,才被群众推选为生产组长,生产队长至大队部副队长。统入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十连,被推选为十连副连长。指导员,连长都是兵团派耒的穿军装解放军。

新的起点

在农场锻练近十年,被群众提名参加宁化县大学考试。经过评选和考试合格,考上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在大学期间,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社会调研,进步良多。三年后,因工作须要,我调回福建宁化泉上农场任教。期间确定了,与生死与共的战友-小谭.成为终身伴侣.后来她从大学毕业后留在厦门大学任教.。婚后由于分居二地,我三哥从印尼返乡探望我们时.特向有关部门申请,希望我们在香港团聚。

来到香港,开始了新的起点,经历过船务文员,旅游贸易文员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香港立足,并搭建起中国印尼民间旅游贸易的桥梁。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取得了一点成积直至退休。而后我又加入香港印尼研究学社的义工行列,迄今已十二个春秋,我和学社社员致力于研究和推进中印民间的友好往来,参加各种民间外交活动,组织各种论坛,不断增进和扩大中印文化交流,希望在夕阳余热,奉献一份爱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芳心不老,努力作为!

回忆起往事,我妻子谭微笑时常说,宁化泉上华侨农场是个大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这是华侨农场的无上荣耀。对她而言,是农场供她去上大学,是农场培养了她,她要感谢农场这个摇篮对她的培养。

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宁化这片故土,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每次回来均有新的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改革开放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伟大成就,同样也成就了我们华侨的精神寄托,更让我们有了不断前行的动力,这要感谢中国各级侨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今后,我们这些老侨胞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将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雨林编辑,来源:三明市侨联  作者:王金铭/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