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日报, 2021年9月3日,张作民。1948年生于印尼万隆;曾就读于万隆的培华学校、南化学校、清华小学;1960年回国。1970年被授予“扑灭山火”一等功臣。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居北京。万隆校友编者附言:张作民校友的事迹收编于北京市侨联出版的《侨心向党》一书。
得到北京市侨联的赞同,我们昨天转载了 侨心向党 张作民:灭火功臣的“平常心”。
北京万隆校友会请张作民校友写写在万隆和回国后的一些事,他欣然应允。
今天,北京和广州两地万隆校友会联合在《万隆校友》公众号组织发布张作民校友的自述和相关信息。
自 述
我叫张作民,我出生在印尼万隆,我父亲叫林魁焯,是玉融公会的秘书长;母亲叫张锦英,是清华小学的老师。我是随母姓的。
我妈和她的小学生们
我爸我姐还有我妈一块儿,我姐52年就回来了
1960年我父亲病逝后我和母亲在林仁木先生家暂时居住,他是玉融公会主席。后来在公会的安排下我们启程回国投亲。
在印尼万隆期间,我先后就读于培华学校、南化学校、清华小学等。我幼时无心读书,当时印尼的学制是学期制,即每个年级分为上下,我常常留级半学期,虽然我母亲身为教师,为了我的学习还专门聘请了家庭教师,但是我的学习还是不见起色。为此我的父母常常为了我的学业吵架。我虽在文化学习上久久不能进步,但是却对手工课颇为有兴趣,每次都做得十分用心,这也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让我受益终生。
我回国前最后就读的母亲工作的清华小学,五年级回国前由教导主任温典志老师为我办理了相关手续。
我和我妈回国前拍的,需要护照嘛
之后我和母亲搭乘美上美号客轮踏上回国的旅程,一周后我们抵达了广州黄埔港。在三元里休整一周后,我们被分配到福建同安竹坝农场,我在农场续读五年级。但是我的学习还是不见起色,1964年我们离开农场到北京我仍然就读六年级,后来我幸运地考入了新建的花园村中学,从此进入了中学生涯,初二时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我被分配到了北大荒插队。
我在东北时是农场篮球队的。1969年八一建军节时拍的,第二排右边第一个是我
—————–
张作民事迹简介(摘编自 北京侨联. 侨心向党┃张作民:灭火功臣的“平常心”。
年青张作民
01 “扑灭山火”的一等功臣
1960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后,中国政府决定派船撤侨……13岁的张作民与母亲一起回到祖国。母子被分配到福建的竹坝华侨农场。……张作民的姐姐先于他到了北京,1964年,母子二人也到了北京。
1967年,他瞒着母亲,拿了家中的户口本去派出所,紧随同学去了黑龙江的云山农场。“我不喜欢读书,”张作民坦诚地说,“但是我动手能力强,做什么东西瞅一眼,我就会了。”
1968年,云山农场改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春天播种之际,当时,需烧荒翻地,几位同志驾驶拖拉机,张作民与其他同志播种。由于防火经验缺乏,年轻的同志们还不明白在荒地之间需留出防火道……突然,火势越过了防火道席卷而来……大火燎起拖拉机坐垫……油箱安装于坐垫后方……危急时刻,张作民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徒手尝试拆除坐垫。他的手因此被严重烧伤,皮肤直接脱落,但他仍凭借惊人的毅力拆除了坐垫,竭尽全力将坐垫抛向远处。……为此,他不仅落下了六级烧伤的工伤,手指严重畸形,而且,由于耳部的伤势……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张作民患上了神经性重听,耳疾严重……烧伤不仅造成了毁容还有肢体的功能障碍,而且,每一次手术都经历着如刮骨般的疼痛与挣扎。
1970年,张作民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和政治部授予“扑灭山火”一等功。其后……“当时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兵团就推荐我去清华大学。”张作民回忆,“不过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所以就没去,放弃了这个机会。”
张作民立了功,这在整个兵团都出了名。从前,同志们只管他叫“小华侨”,现在都知道他的大名是张作民了。
02“平常心”的态度担当
无论是病痛还是荣誉,他始终以“平常心”来面对生活。“我的心态很好,什么都开开心心的。”
1974年,张作民回到北京,进入了北京无线电厂,成为了车队的一名普通工人。1984年到1990年间,他还作为归侨代表被选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青年委员。……张作民在1984年正式入党。
年纪轻轻、扑灭山火、保护国家财产、立下一等功勋,这对于一名“小华侨”来说是不平凡的事迹。坚持工作、兢兢业业、服务群众,这对于一名普通工人来说又显得平凡。张作民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共产党员面对生活工作的作为。
时代与个人相遇,造就了张作民拳拳爱国心与纯粹真诚的平常心,这正是一名老归侨、老党员的“良心”。
—————
校友记忆 网上交流
编者附言:
我们请校友写下与“自述”相关的记忆,于是,廖顺娇(广州)从珍藏的照片里找出张锦英老师,并有了与陈秀容(北京)、张作民的有趣对话;陈清章(万隆)写了林魁焯秘书等的事迹。
我们谨致谢意并发表于下。
张作民的母亲张锦英老师
(2021/8/20)
廖顺娇(广州):据我所知在清华学校教书的张锦英老师,其儿名叫张毓明,就读在清华小学。张作民是其兄弟吗?我和她平时接触不多,曾经聊过关于毓明对音乐的情况。
我有张当年的照片,是在清华小学广场拍的,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场景。见下。
左至右:1李曼云、2(不记得)、3张锦英、 4丘玉珍、 5廖顺娇 、 6(小孩)、7李月清、8刘锦毅(前站)、9温典志(后站)、10(不记得)、11刘庚兴、12(不记得)
(上图左侧放大)左至右第三为张锦英老师
(2021/8/21)
陈秀容(北京): 廖老师,张作民的微信名就是张毓明(张作民华侨),我联系他,清楚后再告知。
陈秀容:问清了,在印尼叫张毓明,回国后改叫张作民。他见到你发送的有他妈妈的老照片,很高兴又惊讶,问我哪里搞到的。他不认识你廖老师。我说应该是廖老师岁数比他大,认识他妈妈。以下是张作民的语音转文字帖子。
张作民:(由语音转文字)陈老师,这里头照片还真有我妈的照片儿,哎哟,你哪弄的那个老照片,哎,太感谢你了。
———————
张作民的父亲林魁焯秘书
(2021/8/21)
陈清章(万隆):林魁焯任玉融公会秘书期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事无大小,全力以赴,办理得稳稳妥妥。那时,会所两边和后面就是清华学校,除了会务,学校的事务也常需要他来协助,他也义不容辞。当时和华社及驻印尼中国使领馆的联系,也经常需要他来协助等等。林仁木是当时的玉融公会主席。尽心尽力为万隆玉融乡亲、公会开办的清华学校、万隆华侨总会、促进印中两国友好关系作出奉献。
我在清华小学念过书,知道张老师,但她不曾教过我所在的班级。当时我还小,只知道这些。事过数十年,当时的玉融前辈都不在了。有很多人在社会上默默奉献,少为人知。很难收集到相关资料。对不起。
(雨林编辑, 来源: 侨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