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 香港棉中校友会编撰的《情怀集》

和平日报, 2021年8月16日,香港棉中校友会编撰的《情怀集》,早已在2006年成书问世,但我在五年后方获得此书。承蒙阿翔学长的关照,今年十月中旬一个雨过天晴的上午,阿中学长夫妇从香港至广州火车东站,给我送来了这一本装帧精美的纪念专辑。书中收集了棉中办学二十年来珍贵的历史资料(含照片、教师遗作),记录了莘莘学子在赤道岛国追求真理、学习知识的成长历程,抒发了他们缅怀、眷恋母校的真挚情感,更让我们认识了印尼棉兰侨界热心华文教育的前辈,他们从筹集资金、聘请教师乃至捐资建校都是身体力行。正因为有了他们呕心沥血的苦心经营,才有了印尼棉兰华侨办学近百年的辉煌(自清光绪年间棉兰敦本学堂办学始至苏加诺执政年代结束)。

从阿中学长手里接过书并合影后,我就乘公交车回家,车上寻到一个座位,我便迫不及待翻开阅读。正文首页是历届校领导朱志辉先生、陈燕贻先生、李公我先生、李发均先生等的遗照,看着这一张张熟悉亲切的脸庞,一股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棉中办学二十年成果斐然,全仰仗他们治校有方。有了他们与老师们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众多学子才学有所成。 倘若印尼没有发生九卅政变,这群德高望重的棉兰华侨教育界的前辈,定会终身致力于他们热爱的华文教育!

公交车一路行驶,我继续翻阅书中内容,当看到历届教职员名录与照片,我便急急寻找当年读书时的任课教师。昔日年华正茂的他们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却风采依旧。班主任张尚志老师虽脸庞清癯却神采奕奕;程延龄、陈逸傑两位老师比年轻时更显儒雅;黄良英、苏美珠、张道德等老师依然端庄秀气。此外,还看到英语老师侯云池年轻时的风流倜傥,张艾娥、吴玉莲、黄金叶老师昔日的青春靓丽,看着看着,霎时间恍若时光倒流近半个世纪!遗憾的是未找着黄素美、林绍英两位老师的照片,另一位男教师的照片也没见到,这位于1964年下半年给初一上(b)班上动物学的老师,领着一班稚气未脱的小孩,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初一刚学习的新知识让好奇的孩子们感到新鲜以致兴奋不已,故数十年过去了仍印象深刻,可惜记不得该教师的姓名了。捧着书我一路翻阅,以致车过站了竟浑然不觉。

书中有朱志辉、古鹤龄、黄鹤、李发均等校领导及张凤书、高泉锦、马素珠等老师的遗作,其中马老师仿《木兰辞》写成的《养鸡辞》,写出了印尼九卅政变华校停办后失业教师困顿艰难的境遇,读来令人心酸落泪。所幸马老师的自强不息与乐观豁达,终于使全家走出困境。因年纪相仿与成长经历的相近,我较喜欢阅读书中陈皮与韩理光写的缅怀先辈的文章,理光的《小马话老马》讲述了韩校长与马老师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遭的不幸,我方知道理光大姐现光已英年早逝。现光与我是同级的校友(自棉华三小至棉华中学),她给我印象极好,正如理光所说“大姐温柔文静”。凡接触过现光的都知道她的优点不止这些,她虽不善与人交谈,但待人极为谦和,每次我们见面,打完招呼后她总会予人一个甜美真诚的笑容,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如今她已离去,回首往事,只能不胜唏嘘!
理光的父亲韩逵元先生是棉华三小的校长,我自三年级始直至毕业都在该校读书,印象中的韩校长高大魁梧,威而不怒。每每上课逢到他巡视课室,一群小学生都正襟危坐,大气都不敢出,真是敬畏极了!

书中还有陈皮的《棉中与我》,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叙写了当年棉中求学的许多趣事,读后引起我的共鸣。她的文章写在前,数年后我也写了《校园 乐土》,描述了在棉中校园的草地上玩抛小球的快乐往事,印证她所写的“我们可以称得上棉中最爱玩的一班人。”的确如此,三两个小球竟在我们手里玩出那么多花样,课余时间是那样丰富多彩,少年的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长大,棉中的求学时光是那样令人难于释怀!

出生在异国他乡,成长在异国他乡,但自小接受华文教育,让我们这一代人有了较扎实的中文功底。早年(五十年代)高中毕业于母校的学长莫拔萃、潘育瑜,回国后得到深造,均毕业于国内的本科院校,《情怀集》棉中生的文章中最具文采的非他们莫属!而我这个小字辈的初中生,回国后在华侨农场读中学,语文老师就充分肯定我具备高中语文水平。此后有机会上大学,我根据自己所长选读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由于是文革期间完成学业,所以工作后我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修完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并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自考本科文凭。数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业务能力与水平得到同行的认可与肯定,直至在高校教师的岗位上退休。

感谢母校棉中,她培养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与勤奋刻苦、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她让我们学会了自立自强;感谢各位老师,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懂得怎样才是敬业爱业。山高水长啊,师恩难忘!

最后借用学长莫拔萃、潘育瑜文章的用语以结束本文:棉中是我们心中一座永不坍塌的丰碑!今天的棉中虽了无痕迹,但我们永远怀念她!地老天荒,此情不移!

(雨林编辑, 来源:侨友网/英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