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3年8月14日 ,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援祖国,有的甚至回国参战,献出了宝贵生命,为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果不是为了支援抗战,谁愿意把自己刚出生40天的儿子卖掉呢?”7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那段往事,82岁的郑社心仍有掩饰不住的激动。郑社心是新加坡著名华侨郑潮炯次子,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父亲郑潮炯“卖子救国”、支援抗战的故事。
郑潮炯1904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年轻时随父亲到东南亚打拼。他们辗转来到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城市山打根,以做小贩为生,勉强维持生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郑潮炯听说故乡抗战需要东南亚华侨的支援,就毅然下定为民族出力的决心。在华侨团体的帮助下,郑潮炯背起行囊,挂起义旗,凭着两条腿,每天从早到晚,用义卖瓜子的形式,到南洋各地筹款。起自山打根,途经北婆罗洲、砂拉越、新加坡终到马来半岛等地的千里路途上,留下了这位爱国华侨的孜孜身影。1937年至1941年,他跑遍了南洋的戏院、茶楼、商场、码头、车站,共募集捐款达18万元,并悉数捐给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一顿饭只要一两角钱的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郑社心说。
“没有国,哪有家”“国亡了,家也散了”是郑潮炯最常对郑社心说的话。
1940年,日军进攻郑潮炯的家乡江门新会,一进村便放火焚烧民居。郑潮炯的父亲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噩耗传来,郑潮炯悲愤欲绝。大悲过后,他砥砺报国之志,带着杀父之仇,又一次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工作中。
当年,郑潮炯的夫人怀上了第四个孩子郑社义。一天晚上,郑潮炯以沉重的心情对妻子说,为了支持抗战,不管今后生出来是男是女,他都已经决定把这个孩子卖给别人,换来的钱不是要落入自己的口袋,而是要全部捐给国家,用来买子弹打侵略者。“为挽救祖国,多出一份力。”听了丈夫的话,郑夫人泪流不止。最终,她晓明大义,决定支持丈夫的选择。她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曾感慨地说:“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救祖国、救民族的伟大事业,我又怎么可以忍心不支持呢?国亡了,哪还有什么家可言呢?”
郑潮炯真的做到了。四子社义刚出生40天,就被郑潮炯以80元的价格“卖”给了赵姓华侨商人,这笔钱也被直接捐到了筹赈会。郑潮炯的爱国大义,不仅为妻子所理解,更为当地的华侨华人所称赞。“卖子救国”的壮举轰动了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也鼓励了更多东南亚华侨踊跃为抗战捐款。
1941年,东南亚战事吃紧,郑潮炯在新加坡的人身安全也面临着很大危险。在抗日人士的帮助下,郑潮炯辗转躲藏,甚至连郑夫人都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哪里。郑夫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逃难的人流一起,从山打根来到新加坡寻找丈夫。当年9月15日,母子一行抵达新加坡,被抗日人士安排住到旅社,第二天,郑潮炯与他们匆匆会面后便再次消失。
不久后,新加坡沦陷,风声紧时,郑潮炯就躲在新加坡双林寺,幸能得到僧人庇护;风声过后,他就跑回家里躲起来。“那段漫长日子里,我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蔬果、油、豆浆和糖饼。丈夫在家煮饭、照料小孩……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生活简直度日如年。”郑夫人晚年回忆时,仍心存余悸。
抗战结束后,郑潮炯曾多次寻找社义的下落。新中国成立后,他致信周恩来总理请求帮助。周总理将这封信转到广东省有关部门,后在广东侨联的帮助下,1969年,郑潮炯终于见到了阔别20余年的亲生骨肉。郑社心说,他们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包含了父亲的殷切期望,例如“社心”意为关心社会,“社义”取自社会正义,社义的孩子也取名为卫国、国强等,浓浓爱国情怀融入其中。
2004年至2007年,郑社心将卖子契约等20件“卖子救国”的珍贵文物捐赠给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这也算是帮父亲叶落归根”,郑社心说。
(雨林编辑,来源:人民网驻泰国记者 张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