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物价持续走低 中国经济走向通货紧缩?

黎康|kangl@sph.com.sg黎康黎康|kangl@sph.com.sg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过去三个月增幅持续收窄,11月录得0.2%,再次激起关于 是否处于通缩的讨论。图为 消费者12月9日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超市购物。 (新华社)

不同于CPI通过抽样调查得出数据,GDP平减指数由名义GDP和实际GDP计算得出,因此能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也被认为是最宏观、最综合的价格指数指标。

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师左小蕾也认为,虽然过去几个月 CPI未跌至负值,从定义上不能归为通缩,但 的确面临通缩压力,“实事求是地说它已经非常接近零”。

另一方面,对于 经济明年可能面临的通缩前景,分析机构和投行并不乐观。

陈波则认为, 的通缩压力除了来自消费不振,另一部分也源自供给端的产能过剩。如果能允许一些企业关停并转,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适当减轻出口压力。

过去两年, 的CPI数据同样不理想。去年 CPI仅同比上涨0.2%,远低于官方设定的目标,且为14年最低。甚至是在受冠病疫情影响的2022年,当年CPI涨幅也有2%。

今年以来, 出台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包括消费品以旧换新、促消费20条等;本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提振消费列为明年首项重点任务。

不过,易纲发言后, GDP平减指数并未由负转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12月18日在公开论坛上说, GDP平减指数已连续七个季度呈现负增长,“这一情况以往从未出现过”。

至于如何提振消费,陈波指出,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发力,通过增加投资、发放消费券直接刺激民众消费;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

也试图从学术角度否认存在通缩。《 社会科学报》今年11月刊载的一篇文章,比较了 与日本后得出结论,“ 当前并未陷入通缩,也完全有能力避免陷入日本式长期通缩”。

一碟麻婆豆腐、一盅蒸鸡蛋、一碗排骨萝卜汤、不限量的白饭——这样一份荤素搭配的晚餐,在上海市中心一家中式快餐连锁店,售价仅12.5元(人民币,2.3新元)。

例如,去年头四个月, CPI同比“四连降”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4月被问到 经济有无通缩风险时,便信心放话:“ 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从 官方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可以说 目前已经处于通缩边缘。

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今年9月在公开场合提出 应专注应对通缩压力时,就用到了GDP平减指数的概念,并说当时 的重点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

在全球对抗高通胀率的2024年, 年初以来的低物价状态仍在持续。就连素来以高消费著称的上海,也开始出现更多主打低价的餐饮选择。

尽管从经济数据上看, 经济面临较大通缩风险,但自去年以来, 官方多次否认 存在通缩,并称CPI处于低位是“阶段性、季节性”。

学者: 处于通缩边缘

官方数据显示,11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6%,跌幅连续四个月扩大;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7%,跌幅更超过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官方否认存在通缩

左小蕾说,通缩背后主导的是消费品价格,而价格与消费息息相关,因此 的通缩压力主要在于是否能真正提振消费。

牛津经济研究院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通缩风险是 经济2025年“最大的担忧”;摩根士丹利也预计, 明年将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在贸易受阻和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GDP平减指数预计也难以转正。

在易纲9月公开谈论通缩后, 经济师很快便被告知避免讨论“通货紧缩”等敏感术语。不过, 社交媒体上仍有不少关于通缩的讨论,甚至出现一些教普通人应对通缩时代的帖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当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持续下降时,就是进入通货紧缩。具体指标包括大众较熟悉的CPI,以及反映宏观价格趋势的GDP平减指数。

今年1月,在 CPI同比连续下降五个月后,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便再次否认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并说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结构型和阶段性的。

拉长时间轴来看,今年迄今为止,除三个月份CPI同比增速超过0.5%以外,其余月份均在低于0.4%的区间徘徊。这与官方年初设定的“3%左右”CPI增速目标相去甚远。

延伸阅读

再加强经济舆论管控 首席经济学家多次不当言论可解雇 韩咏红:振兴 经济“药引子”在信心

趋近临界点的CPI、分析机构和投行接连发布的2025年通缩预警,将一个自去年就多次被讨论的经济学话题再次搬上台面: 经济通货紧缩了吗?

另外,她指出, 企业的内卷式竞争,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品价格合理上涨,抵消了官方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

左小蕾说,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地在提振消费上发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高招”,关键还在要回到提振经济、创造就业,把蛋糕做大。

相关热词 经济 CPI物价相关推荐 金融监管层再出手提振市场 仍难阻A股开年下跌 金融监管层岁末年初再度出手提振资本市场,有望撬动上千亿元(人民币,下同,186亿新元)新增资金入市。但受经济指标走弱等因素冲击, 股市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出师不利,录得九年来最糟的开年表现。 人民银行和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星期二(12月31日)先后宣布开展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并进一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星期四(1月2日)发布通知,为更好支持SFISF顺利开展,决定对在 结算办理的所有涉及SFISF的证券质押,减半收港股开门黑 恒指失守两万点 2025年走势难测香港股市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1月2日)迎来开门黑行情,恒生指数大跌2.18%失守两万点大关。受访的金融界人士认为,今年港股是政治市,走向很难预测。总结2024年,港股在 中央政府推出救市“组合拳”的刺激下,终于走出低谷,恒生指数累计升3012点或17%,终止连跌四年的颓势,表现处于全球股市前列位置。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星期四(1月2日)发表港股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中资有近7800亿港元(1368亿新元),远远大于前几年的流入,其中买入港股互联网及科技巨头腾讯、阿里、小米共计超过1000亿港元,买入高股息股逾5000亿港元,尤以银行和电讯股为重。不过,港股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比亚迪去年销量创新高 部分 车企未达标(北京彭博电)在比亚迪引领下, 电动车企去年底实现销售佳绩,但面对国内外的需求风险,今年恐怕难以再现荣景。彭博社星期四(1月2日)报道,比亚迪去年交付427万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动力汽车,创历史新高。理想汽车去年交付超过50万辆汽车,而与欧洲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 NV)合作的零跑汽车去年销量更倍增至29万3700辆以上。尽管年底需求有所回升,其他受欢迎品牌如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却未能达到销量目标。吉利控股旗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去年销量同比增长87%至22万2123辆,低于23万辆的目标。吉利汽车包括同名品牌去年销量达218万辆,同比增长32%。彭博社指出,喜忧参半的成沈泽玮:2025 消费大年? 领导人强调要走“ 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意即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消费,或许就是个试金石。 百强房企销售额12月止跌 专家:市场明确回稳须待“小阳春” 推出政策“组合拳”提振楼市后,百强房企销售额上个月同比持平,逆转了2024年大部分时间的跌势,反映楼市显现企稳迹象。受访专家指出,尽管数据表明楼市正趋稳,但 整体经济仍处于调整阶段,市场是否明确止跌回稳,仍须观察农历新年后“小阳春”的表现。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星期二(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12月, 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513亿9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840亿7200万新元),环比增长24.2%,同比持平,较11月的同比6.9%跌幅有所好转。2024年全年,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下降28.1%,跌幅大于2023年的16.5%。受低迷买气影响,百强房企去年几乎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