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明日举行:聚焦“百千万工程”,世界客商来助力

和平日报,2023年11月2日,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正式拉开帷幕。11月2日,大会一系列预热活动展开,海内外客商陆续抵达梅州,印尼客属总会会长吴能彬博士应邀赴梅州参加盛会。

明天3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苏区振兴发展投资推介和全球客商支持广东“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将一并举行。届时,全球客商将齐聚一堂,展开深入交流。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省委着眼全省工作大局和长远发展、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梅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苏区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重大机遇。

据悉,今年以来,梅州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今年上半年,梅州GDP比增5.3%,居全省第五、粤北五市第一;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6.8%、居全省第三;1-8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增14.4%、居全省第二。

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显成效

“百千万工程”明确提出,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梅州按照要求,推进县域产业有序转移部署,抓好主平台建设,建立“1+1+X”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用好工作专班和6个市级驻外招商队,突出中介招商、乡贤招商、以商引商、以投代引、产业链招商。1-8月,梅州新引进项目179个,计划投资397.59亿元、完成投资61.94亿元,分别比增62.18%、171.36%。

乡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梅州依托广州对口帮扶,借力驻镇帮镇扶村,全面提升乡镇综合服务功能,错位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推动产业集聚、功能集成、人口集中。大力推进3个中心镇示范镇、8个美丽圩镇样板镇建设,开展30家农贸市场提升行动,新建镇级生活污水管网8.1公里,新建改造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4座,新建717座5G基站,实现圩镇全覆盖。2327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覆盖所有镇村,实现“就近办、自助办”。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百千万工程”对村一级发展的目标定位。近年来,梅州大力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鸽等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振兴为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梅州已创建2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探索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和推行“产业村长”,已选聘146名县级“产业村长”;加快32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475个,群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客商

“要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推动各级各部门在‘百千万工程’赛道上竞标争先、赛龙夺锦。”梅州提出,要落实“1+N”人才政策,管理上“放权”、评价上“放宽”、激励上“放活”。

今年上半年,梅州引进各类人才9920人;推行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全市1754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应进尽进”;深入实施“免费梅州”行动,盘活闲置房产、标准厂房、低效用地,用于企业构建研发创新平台。

同时,梅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全力建设“一区两城”;制定《关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先后出台相关配套文件20多份;积极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重点承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拟于年底在广州挂牌设立“反向飞地”;深化广州梅州对口帮扶协作,推进梅州高新区、经开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推进梅州综保区建设,一期已封关运行,二期力争年底验收,国际陆港试运行;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小华:

不断迁徙中的客家人 有很强的“寻根”情结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瑜瑛 赵鹏

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系列活动已经开启,全球客商相聚梅州展开交流。客商为何能成为著名商帮?世界客商大会对于全球客家人来说有何意义?对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李小华。

迁徙史赋予客家人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起源于中原地区,由于战乱和人口压力等原因大规模迁徙到了南方。明清以后,大批客家人走向海外谋生,足迹遍布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有8000多万客家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

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客家人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务实求真等优秀品质。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李小华认为,在迁徙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赣闽粤等地区,在山多田少的情况下,艰难生存并且世世代代扎根下来。近代以来,客家人大规模出海谋生,并在所在国做出一番业绩。虽然客家人此前一直生活在山区,但到了海外他们受海洋商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学会经商,展现出客家人内生的适应性。

从“开荒”到“开埠”,客家人不断开拓进取。为应对海外复杂的生存环境,客商群体聚合在一起,组建了客家会馆、商会等社团组织,互帮互助,形成商帮。

“客家话有个词叫‘硬颈’,喻指客家人在困境中不轻易低头、坚韧顽强的品格。”李小华表示,正是这种独特的“硬颈精神”,让客家族群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涌现出如李光耀、李显龙父子等政坛风云人物及“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领带大王”曾宪梓、“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等商界巨擘。

“寻根意识”增强了客家族群的凝聚力

长久以来的迁徙并没有让客家人淹没在其他族群中,反而促使客家人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成为汉族一个重要的民系。客家也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客家有句谚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李小华表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更是思维的外化。客家话承载了客家文化,也联结了族群情感。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辨识的重要工具。现在有很多网站,如客家新闻网、客家网、客家缘等都是年轻人在维护更新,他们不计报酬宣传客家话,靠的就是强烈的“延续客家话,永记客家人”的情怀。

“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李小华认为,这种意识增强了客家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对于侨居他乡的客家人而言,其“寻根”情结和建设家乡的桑梓之情从未改变。

同时,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李小华表示:“在东南亚,有很多客家人兴办了华人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客家华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推动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这些学校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小华还提及了她在印度尼西亚调研时遇到的一个情景:“此前我为完成一个省级课题到印度尼西亚调研,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永定会馆遇到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他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老华侨,每周在会馆免费给华人子女补习中文,虽然他已经加入印度尼西亚国籍,但在跟我聊天时一直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客家人’。客家华人的这种中华情怀令人感动。”

谈及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的举办,李小华表示:“通过这次盛会,全球客商齐聚一堂,除了能够推进广东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外,也增进了海内外客家乡亲的情感。同时,这次大会的日程有很多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演出和活动,这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进全球客家人的族群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雨林编辑,来源: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