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眼哥又接到不少读者的求询。 怎么回事呢?
因为大家在网上看到,“炸了,新加坡终于低头了,紧急宣布向全世界宣布放开”!
“新加坡现在已经取消了个人门槛”!
“EP越来越水,就算学历年龄这些硬性条件一般也没关系”!
“毕竟只要注册个公司,新加坡就欢迎你全家移民,全家享受医疗养老登社会资源”!
好了,先看看网上是怎么说的吧。
“不管什么学历,不管年龄,不管工作,只要你来搞事业,新加坡就欢迎你全家移民……”
“相当于变相的砍掉了所有的硬件门槛,最快几天就能拿到税务居民身份……”
-
新加坡PR申请人都慌了!“审批更严了,我们的申请全悲剧…”
“只要注册个公司,轻松到手全家的新加坡身份,而且还能提前给孩子拿到一张名校的入场券”……
什么入场券?参观校园的入场券吗?
眼哥的第一反应是,大概是我活在假的新加坡了吧?
咱们再往下看。
还有人说,在新加坡“无论做什么行业,赚钱效率都很高”,这是因为“一个是人民币,一个是新币”,所以,差不多是5倍多的赚钱效率。
这话把我说得都激动万分,心跳加速。
连我都差点儿忘了,赚钱固然是5倍效率,亏钱难道不也是5倍吗?你做生意稳赢啊?
不过,也许不用担心亏钱,因为ta说,新加坡这里钱多人傻。
人傻在哪里?傻在这里的“餐饮娱乐和互联网,比我们落后了10年,非常适合中国企业复制经验,过去降维的打击”。
说这话的人,大概不知道新加坡这里请个厨师、服务员、快递员、送餐员的成本有多高吧?
在新加坡,能够复制中国的餐饮娱乐和互联网的经验?
别的不说,新加坡餐馆酒楼有豪华包间的有几家?新加坡本地人点外卖的比例有多少?新加坡愿意半夜送外卖的骑手有多少?
如果能复制,新加坡这十几二十年进来了这么多中国新移民,怎么到现在还没复制出中国的餐饮娱乐和互联网经验?
道理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实在太大了。中国做得到的,新加坡不一定做得到;在中国能成功的,在新加坡不一定能成功。
就说在新加坡餐饮业当服务员、清洁工,为何老年人比年轻人多这么多吧。
因为市场上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技术含量低、体力要求低的岗位,就只能让老人家来填补。
在一个劳动力如此紧缺的社会,不可能复制劳动力供应充沛的那种运作模式。所以,你不可能看到新加坡出现“叫个外卖,10分钟送到”。
别说10分钟,一小时能送到就不错了,还不说有时配送费甚至比餐费还高。
当然,话说回来,在新加坡,引入中国美食和文化的不少,做得成功的也不少。例如扑面而来、宽窄巷子、掌柜中原菜馆等等。
(6月1日,新加坡陕西美食文化节在新加坡成功举办。图源:扑面而来)
不过,这是引入美食和文化,而不是引入互联网商业模式。两者虽有重叠,但并非一回事。
好了,我们接着往下看ta怎么说。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附赠你全家新加坡身份,孩子可以过来新加坡上学”,甚至说“全家享受当地的医疗养老等社会的资源”。
新加坡哪来什么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
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工作了三四十年,退休之后取出自己的公积金来养老,那是强制的个人储蓄,并不是其他人可以共享的什么“社会资源”。
教育、医疗那也只对公民和永久居民有津贴;津贴额度还不一样,公民高于永久居民。外国人教育、医疗,一毛钱津贴也没有。嗯,感谢您过来消费。不过要是一下子来了太多,我们也供应不起。
-
如何给家属和孩子申请新加坡公民?需要先申请PR吗?
Ta 最后的那句,才真正是“神来之笔”——“如果你不甘于现状,那就去新加坡吧”。
不甘于现状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现状很好,希望将来更好。这类人当中,有些不但有经济实力,有实业,而且有文化,有家庭,有发展前途,应该是新加坡愿意接纳的移民。
另一类是现状不好,希望将来改善。大家想想,新加坡连老年人都需要出来当清洁工、服务员。如果在外国现状不好的,你认为新加坡可能有资源来给“全家送新加坡身份,享受当地的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吗?
想多了。
真的。
网上还有这么说的:
Ta说,之前申请新加坡的EP,要有一定的商业背景,至少需要大专以上学历,“最重要的是投入非常高”。
但是呢,口风一转,ta又说:“现在新加坡的身份越来越水了”,“投入资金从几千万降到了现在几十万,而且还取消了年龄和行业的限制”。
并且,还说“就算学历年龄这些硬性条件一般,也没关系,只要你达到40分的及格线,就可以通过企业自雇的形式,给自己和家人拿新加坡身份”。
这么一听,好像40分手到擒来,唾手可得似的。
说好的“中国人不坑中国人”呢?
本来呢,看着这些梦呓之语,眼哥是不打算多说的,但是,眼看着它们越吹越离谱,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来科普一下吧。不过我可说清楚了,这篇只是科普文,并不是在教大家怎么申请EP。
首先,EP是Employment Pass,不是投资移民,跟你能投入多少钱在新加坡做生意,基本没有关系。
顺便插一句,所谓的“福建帮洗钱案”记得吗?那些个可是拥有好几个小目标的主儿,可是EP照样不批给他们。为何?因为EP跟你投了多少钱毫无直接关系。
既然跟“投了多少钱”毫无直接关系,那么,EP跟什么有关系?
新加坡政府是否发予EP,申请人要分两个阶段评估。
第一阶段是硬性指标:年龄和工资要匹配。
按年龄差异,非金融类的,工资必须达到至少5000新币至10500新币之间;金融类的,必须达到至少5500新币至11500新币之间。而且,这个标准还在逐年提高。
(非金融类EP的最低月薪要求。图源:MOM)
这是第一阶段评估的要求。如果达到了要求,才能够进入第二阶段评估。
第二阶段评估叫COMPASS,有C1到C6一共六个方面,这里才出现所谓的“40分及格线”。获得至少40分的,才合格,才有可能获批EP。
那么,这40分是不是像传说中“学历年龄条件一般,也没关系”呢?
我们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C1 月薪:月薪属于新加坡PMET的90%百分位数的,得20分;65%至90%百分位数的,得10分;不到65%的,0分。
所谓“PMET”,就是专业人士、经理、工程师、技术工人。我们拿大家比较熟悉的建筑业为例子:
从事建筑业的,比如土木工程师或项目经理,30岁的,如果月薪达到9296新元,得20分;至少5641新币的,得10分;达不到5641新币的,0分。
C2 学历:全球排名100以内的大学本科的,得20分;其他受承认的大学本科的,得10分;不属于这类的,0分。
C3 国籍分布:为了鼓励多元化,不鼓励同个国籍扎堆,在本公司内部,外来人员国籍越分散的,得分越高;申请者国籍如果不超越公司人员组成的5%,得20分;5%至25%的,得10分;25%以上的,0分。简单说,如果公司里已经有25%员工是印度籍,又来个印度籍申请人,那么,ta在C3这项只能得0分。
C4 PMET比例:同个行业内,本公司内部PMET比例越高的,得分越高。比如说,你属于IT行业;假定行业现状是80%员工属于PMET;那么,如果本公司PMET比例是行业比例的50%以上,得20分;20%至50%,得10分;20%不到,得0分。
C5 稀缺人才:属于稀缺人才的,得20分,以此类推。
C6 战略领域:属于战略经济领域的,得10分,否则0分。
合计下来,COMPASS满分90,得40分或以上,可以考虑发予EP。
看清楚了吗?这六个条件,每一个都有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哪来的“硬性条件一般,也没关系”?
当然,政策总是允许特殊情况的,例如,月薪达到2万2500新币的申请人,就不需要通过COMPASS的测试
跟网上流传的刚好相反,申请新加坡EP不但一点儿也不水,而是越来越难。
-
持EP在新加坡工作5年申请PR被秒拒!大量被拒原因曝光!
再说了,即便申请EP真的很水,这也跟“拿新加坡身份”没一丝一毫的直接关系。
拿新加坡身份,且不说入籍公民,只说取得永久居民权PR,那也完全是另一套申请手续,以及另一套考虑原则。拿EP和拿身份根本不能划等号。
还有一条,人往高处爬,移民这事嘛,也是买涨不买跌,门槛越高越吃香。如果已经沦落到“取消了个人门槛”,恰恰说明新加坡完了,还移民到新加坡来干嘛?来砸钱拯救狮城苍生吗?
把这篇转发给亲戚朋友吧,不要让他们再被忽悠了!
ABC丨编辑
HQ丨编审